管理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在管理和组织生活里,高于一切的元价值是效率和效用。作为交叉学科的教育管理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此观点的冲击,效率管理一度成为教育管理研究的共识。不可否认,将效率和效用作为元价值追求的管理能取得暂时的组织绩效和某种程度的成功,但是教育管理的核心是人,“人是一切价值的尺度,人只能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一切、判断一切、评价一切、选择一切”。纵观教育管理史以及通过理论分析,我们发现教育管理效率化无疑是一个悖论。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仅有效率是不够的。因为效率并不意味着公共福利和公平的社会道德风气,效率所产生的利润并不一定润泽整个社会,不意味着被社会成员平均享有,而且人毕竟是人,人的生活质量是不能仅仅用效率来衡量的。
以“经济人”理论为基础
教育管理效率化的理论基础是把人看作为“经济人”。“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对于教育管理来讲,由于教育的特殊性,提倡以人为本。管理中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作为学校雇员,是不能与企业中的员工相提并论的。教师这个群体是高素质的群体,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与以效率为核心的教育管理效率论的不相容性。
首先,教师群体的主体意识较强,他们需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教育管理效率论所主张的只把教师当作可以利用的资源之一,动辄便挥舞“解聘”的“棍子”,简单压服,使之处于“为保饭碗而工作”的境地,缺乏自主性、灵活性和责任感。这样,在大多数学校领导的眼里,教师只不过是棋盘里的一粒棋子,怎样摆放由他来决定,教师自己无法决定自己的道路。久而久之,使教师的个性泯灭、创造力丧失殆尽,对本职工作渐失热情,只是敷衍了事,按部就班地应付。这样做无疑导致教育工作质量下降、效能低下。
其次,教师群体民主意识较浓。由于大多数教师都受过高等教育,责任感强烈,总想着能为学校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效率论根本无视教师的这份潜力和热情,仅仅把他们作为被动的被管理者,教师没有机会参与民主管理,从而造成管理的低效率。
再次,教师群体需求层次较高。由于教师经济收入相对稳定,学校环境也较为安全,社交圈比较固定,因而他们主要追求的是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两个高级层次的需求。但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效率论只注重物质利益的奖惩,不重视精神因素的激励作用。教师的高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低层次需要在简单重复中无法进一步升华,这势必使教师缺乏成就感,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
教师工作是可以量化的
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英国工程师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原则有四条:一是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二是科学地选择工人和管理人员;三是培训工人,使其掌握自己工种的学问;四是资方与工人之间亲密协作,职责均分。这种理论不仅在企业界得到广泛运用,而且也运用到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教育科学研究也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量化方法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成了学校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工具,成了记录、分析和比较教育产品及其成本的手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岗位责任制、教师工作量的量化,甚至学生品德也要实行量化标准,各种统计技术、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运用,使学校管理由粗放走向了集约之路。为保证质量和效率,竞争和淘汰成为必不可少的措施,分数和年级、名次和证书成为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切与此无关的课外活动,理所当然被排除在课程之外。教师工作的成绩也不可避免的成为量化的对象。
教师的业务管理实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工作过程的管理,二是对教师工作绩效的有效评价。实施量化管理的初始目的是要加强对教师工作过程的有效监督和指导,使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更趋客观准确,从而提高业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表面上看,量化管理比起“凭印象”,甚至是“依关系”下结论,自然是进步了许多。然而教师的工作有别于企业中的员工的工作,教师劳动过程具有复杂性,不可能简单量化;教师劳动效果具有滞后性,不能即时量化;教师劳动具有创造性,不可能整齐划一,量化比较。
把学生看作教育产品
美国的博比特认为,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效率应确定学生的理想标准,规定学校生产的方法,明晰教师的必备资格,提供教师明确的工作准则。教师的任务是利用标准方法和条件生产出标准的产品。
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产品,教师的劳动就是生产这些产品。从这点来看,教育管理效率论真正地把人看作“经济人”,把学校看作“工厂”,教师是“工人”,学生仅仅是加工的“产品”,而根本不关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特点。学生一直是教育过程中活跃的一分子,他们具有可塑性,但是不像产品那样要变成什么形状由工人来决定,而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的条件下,这种可塑性才能实现。但是学生发展到什么程度,朝什么方向发展,可以说五花八门,不像产品那样都是一样的。由于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教育效果在学生身上的体现不容易检测,也不是用某个量表就能解决问题。教育的双向互动性说明了这种“把学生看作产品”的观点是错误的,以此为基础的教育管理效率论缺少了根基,成为无稽之谈。
把学校看作科层组织
科层理论的最大特征是重视管理效率。科层理论认为,学校教育过程具有理性,因此应该以有效的方式来恰当使用学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实际上,提高教育行政组织的工作效率、学校行政的工作效率,对教育的发展和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育组织效率的问题一直被教育管理研究所忽视。
不可否认,效率管理对于教育管理的积极意义就是学校应当讲究效率。政府对教育系统的投入期望得到相应的产出。如果不讲效率,不研究科学管理,势必造成教育的低产出,浪费极其有限的教育资源。然而,学校毕竟不同于企业,学校管理应当有其自身的特点,完全照搬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刻意追求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数量化的效率管理,事实上也是行不通的。
教育管理效率论是个悖论,教育管理的元价值应该是教育效率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我们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教育管理效率化并非完全排斥效率。教育管理的有些方面应该讲求效率,如避免由于专业设置而造成的教育浪费;追求优化的教育资源组合;在教育领域内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间、空间以及信息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被充分利用,教育效率提高了,社会效益也得到相应提高。
(马焕灵,沈阳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樊丹丹,上海商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
《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19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