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恢复高考三十周年之际
■陈宝泉
今年中国教育界一个有意义的纪念日就是恢复高考三十年。1977年年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举办了高校新生入学考试,中断了十年之久的高考重新开始,十几届高初中毕业生同时报名、考试。转过年新生入学,大学校园为之焕然一新。大学又重新成为教书育人、做学问、探求真理的地方。三十年来,一批批青年学子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迅速成长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没有高等教育这三十年的大发展,我们国家这一时期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三十年前中国恢复高考是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我们决不能把它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考试制度的回归。不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就很难理解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在当时,从教育内部看来,一下子恢复中断了十年的高考是一件难上加难的工作,当年的招生工作会议久议不决,与会代表的夏装换成秋装,还是商量不出个结果。中央一声令下,恢复高考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全面展开,七七级考试结束,阅卷结果一出来,一扫人们的疑虑和担忧。全国上下一片欢腾。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前辈政治家们果断地决策恢复高考,是因为他们敏锐地感觉到,“文革”十年动乱,教育遭到严重破坏;排斥科学文化,蔑视人才走到了极端。这些倒行逆施践踏了我们民族重视教育、崇尚文化的优良传统,违背了普世认同的人才观念。广大人民群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深恶痛绝。恢复高考顺应了民心民意,一举成功。恢复高考距离改革开放的全面铺开还有两年左右的时间,它向社会、向世界释放了这样的信号:中国将回归秩序,回归发展。恢复高考使得几代知识分子重拾自尊与信念,重新恢复了刻苦治学,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恢复高考为所有有志青年铺平了一条公平竞争的成才之路,进而激发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复兴精神。恢复高考还使得整个教育系统迅速恢复了秩序和动力,进而扩展到各个领域,社会的各个层面。
恢复高考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三十年的起点。虽然此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至今仍有不如人意之处。但是从三十年这一时间跨度来看,中国高等教育总的说来还是经历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恢复、改革、快速发展,可谓轰轰烈烈,好戏连台。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光是办学规模的扩大,更有办学层次的丰富、科研实力的增长、服务范围的拓展。中国的大学已经从边缘逐步走向社会发展的中心。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不像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出那样直观,那么吸引视听。但是有识之士都知道,这是我国国力增强的实在基础,是我们民族复兴的希望之所在,值得大书一笔。
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年不应仅仅沉浸在回忆与感慨中,还应该做一番思考和探索。三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下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也一直没有停顿。改革在步步深入,发展的层面也在不断攀升。发展使得我们的人才观念、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不断发生变化。社会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诉求。“知识改变命运”这句口号在当时对于唤醒人们重视子女教育,彰显社会的公平正义确实是很响亮的,但是如今的人才市场已发展到要求人们以素质、能力和贡献参与竞争。有知识是当今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有全面的人格、素质和创新潜质才算是获得了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要求,还要培养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培养出民族复兴的精英群体。如果说当年恢复高考是价值观的回归、秩序的恢复,是“继往”的话,那么社会的转型、国家的复兴则需要我们重塑民族精神,重新勾画我们的未来,是“开来”,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勇气。大学要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要出人才,出成果,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还要出思想、出智慧,要在振兴民族精神,构建新文化等方面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
恢复高考三十年来,我们所走过的历程说明了这样一条规律:大学兴则国家兴。老一代政治家选择恢复高考作为改革的第一个发力点是有着深谋远虑的。实践证明,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社会要为改善大学的生存、发展环境作出努力,大学要为社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三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凝结了几代人的汗水和心血。但是从国家的快速发展需求和民族复兴的使命来看,我们做得还很不够,还必须继承弘扬恢复高考的改革精神、创新精神和使命感,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重建大学精神,争取大学的光荣。
《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1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