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能太功利

发布日期:2007-10-25 09:13:15.0 更新日期:2020-12-21来源: 浏览次数: 作者:马列德育室

   近日,在北京出版社举行的中美大学出版论坛上,有专家在发言中称,中国大部分大学出版社学术著作的出版比例低于30%,中国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现状堪忧。个中原因,与现在一些人不愿意读那些看来是无用的学术书有关。专家指出:目前不少大学生阅读趋向浅化功利化,而学术著作一旦出版上市,就具备了商品的性质,市场的狭小必然会影响相关图书的出版,读学术书的人少了,出学术书的人自然也就不积极。

  眼下不少大学生读者的兴趣多在投资指南、求职宝典、考试辅导、消费资讯、时尚热点、八卦娱乐类的图书和杂志上,学术类、社科类的书籍虽然也在阅读范围内,但在数量上相对处于弱势。在这样的阅读需求环境下,许多学者辛苦写就的优秀著作常常很难得到大学生读者的积极回应,一些学者甚至需要大量赠送新作,才能扩大学生们对相关领域的了解。

  古人常常用读书比交友,以交友喻读书,这二者之间有着有趣的一致性。社会交往层面的交友当然可以五湖四海,三教九流;同样,以丰富人生为目的的阅读也可以广泛涉猎,不拘一格。但是,交友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朋友多,路子广朋友多,方便多,读书的意义也不仅仅是考试过关或职场扬帆等所能涵盖。一个人交友一定要有诤友畏友益友,一定要有莫逆之交、君子之交,因为这些朋友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因为这些朋友可以和我们道义相砥、过失相规。与此相应,读书也一定要读值得深思的著作、值得品味的经典,因为这些书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智慧与尊严,让我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认识自身。

  社科类著作讨论的主题大多宏大,涉及的问题也颇为广泛,没有具体的功利性指向:《资本论》不会教我们如何在股市乘风破浪,《论法的精神》不是常用法律速查手册,《精神现象学》也提供不了心理辅导,这是一部分人不肯读、不愿读它们的原因。但这些著作传达了人类的精神价值,是人类最深度思考的结晶,唯有借助它们,我们才有可能超越生存、享受等浅层次的问题,思考社会人生的宏旨,从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思考中获得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而这种认识直接关乎我们的人格养成和生活态度。

  功利化的阅读容易使人沉溺在浅层次的生活情境上,使自己的生活变得狭隘单调,从而放弃获得全面深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机会。从这个角度说,只读有用书,便成无用人。这就如同一个人交友无数但细数起来却只有酒肉没有知己,那该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多读一些无用书,看似无用,但是其精神价值却能让人受用一生。

                       刘文嘉  发布时间: 2007-10-24 08:11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