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由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和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决定的,也是抵御西方势力“西化”、分化的迫切需要。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直接关系国家的发展和未来。
拓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加强教材建设、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师资水平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三进”工作。要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扎实推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的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工作落到实处;加强队伍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理论研究,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人才优势,推进学科建设,同时,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应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工作落到实处。
■朱正昌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我们党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探索真理、把握规律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今天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直接关系国家的发展和未来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世情、国情,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执政兴国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在校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用这一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是由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及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决定的。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300多万,他们是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长过程,是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体制转轨、社会转型、大改革大创新的时期。在此过程中,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帮助他们端正认识、增强信念,立志树德、担承责任,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也是抵御西方势力“西化”、“分化”的迫切需要。冷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处在东西方矛盾的前沿;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处在南北方矛盾的前沿。在此形势下,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进一步加剧,与我们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和复杂。大学校园里,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帮助他们认清国情、明辨是非,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历史任务。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高等学校要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培养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高度信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坚定信心,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拓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的有效途径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大力推进“三进”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要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第一,加强教材建设,提高理论教育的针对性。高校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教材,要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一精髓,紧紧围绕改革开放这一主线,密切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变化,增强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同时,要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整个哲学社会科学教学活动之中,精心组织编写全面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的教材,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
第二,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否真正进学生头脑,关键在于能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其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必须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针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讲授和研讨;善于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阐释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在这些方面进行思考、调查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在交流中实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优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习和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内涵。
第三,提高师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不能深入学生头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做好高校的“三进”工作,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政治信念、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观点、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要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教师骨干培训和教学岗位培训,进一步提高理论课教学水平。
大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高学校文化建设软实力
大学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保持先进性、注重思想性、突出主体性、力求丰富性、体现时代性,要通过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要创造条件,开辟“第二课堂”,为大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要加强校园网络等文化传播阵地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认识。社会实践是学生形成政治信念的“催化剂”,有利于教育和锻炼青年学生,强化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要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在实践中领会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要引导大学生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深切体会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更加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扎实推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的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工作落到实处。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制定总体规划,对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工作作出全面部署。要深入实际,从青年学生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出发,分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青年学生学习活动的分类指导,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注意增加必要的经费投入,加强教育阵地建设和条件建设。各级党团组织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制定具体规划,强化组织指导,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自我教育的功能,切实形成合力,营造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良好氛围。社会各界都要对青年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予关注和支持,进一步推动理论学习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真正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加强队伍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他们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要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带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为实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提供有力的队伍保障。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中的骨干作用。广大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要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教育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加强理论研究,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和人才优势,推进学科建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学生,需要一批富有真知灼见、通俗易懂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支撑。高校应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战略高度,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推进理论创新,深入回答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学科和教材体系。同时,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作者:朱正昌,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17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