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与育人模式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组织开展了“大学生讲思政课”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活动以“我和祖国共成长”为主题,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走进现场,以青春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用实践感悟深化理论认知,切实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育人实效。
红色记忆中的青春讲述
9月27日,首场“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在上窑森林公园与新四军纪念林陈列馆举行。学生宣讲员以“循抗战遗迹光辉,赴强国复兴征程”为主线,结合实物与史料,深情讲述新四军在淮南地区的革命历程。他们用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将烽火岁月的壮阔史诗娓娓道来,引发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这既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也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激励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之基。
文化传承中的青年声音
9月28日,学生宣讲团走进寿县古城,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开展“守一城·创无界”主题讲解。围绕青铜器、漆器、楚简等珍贵文物,宣讲员从楚文化的源流、精神到中华文明的创新智慧,进行了系统而生动的阐释。他们以青年视角解读传统文化,展现文化自信的当代价值,增强了同学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责任感。
绿色发展中的学子视角
9月29日,“大学生讲思政课”第三站走进中安联合煤化有限公司与淮南天目湖。学生宣讲员围绕“淮南蝶变:从工业伤疤到生态画卷”这一主题,通过实地调研与今昔对比,讲述淮南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转型的生动实践。他们用数据和案例阐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内涵,引导同学们思考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路径,强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自觉。
历史反思中的青春担当
9月30日,在淮南大通万人坑教育馆,学生宣讲员以“铭记国耻兴中华,强国有我勇担当”为主题,开展了一场庄重而深刻的历史思政课。他们直面民族苦难历史,控诉侵略罪行,颂扬抗争精神,在沉痛叙述中传递出铭记历史、奋发图强的坚定信念。这堂课不仅强化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将“强国有我”的时代使命深植于心。
本次“大学生讲思政课”系列活动,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实践主线”教学模式的重要探索。通过让学生从“听课人”转变为“讲课人”,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传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感,提升了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探索了新的路径。
(撰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俊 编辑:廖晓炜 一审:陈武 二审:熊瑛 终审:史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