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1992年的
进校时间不长,适逢学校迎接全省高校后勤评估,我带领全班同学将寝室(东平房103、104、105)装扮一新,物品分类摆放,贴上字画,摆上菊花,在例行卫生检查时,被学校相关领导发现。一天中午,校长、副校长带领全校的班主任到92中文班寝室参观,将103、104、105寝室列为全校的样板寝室,当时领导边参观边夸奖,
第二学期,全省高校学生干部选拔由过去的推荐改为公开竞聘,除团委、学生会选拔学干之外,校长室及各个处室也招聘助理,当时要过三关——面试、演讲、考核。当时经济条件很差,演讲时穿着借来的衬衫、西服、领带,很有些不自在,评委席上坐着校长、系主任及相关处室的领导,我的心里特别紧张。有一位92外语班的女同学(现在上海大学当老师)演讲很出彩,开头就不同凡响,她说:“古人云,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我今天不仅要敏于行,也要敏于言。”她的出场就博得阵阵掌声,加上她的普通话相当标准,她的演讲效果很好。轮到我上场,紧张的不得了,脸红脖子粗,终于讲完了。我准备离开时,一位体型有些胖的中年老师(后来得知是教务处陆有为处长,我报的志愿是教务处助理)喊住了我,说:“这位同学你慢走,四天之内,你交一份联大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报告给我。”那时不像今天,可上网查询、参考,全靠自己在那苦思冥想,记得当时设计了一些问卷,走访了部分同学。我在第三天的下午将一份附有问卷及表格的调查报告交到这位老师手中,他看后,泡了一杯茶给我(这种待遇对于在校生来说是相当高了),他认为我的调查报告写的不错,不是闭门造车,花了功夫作调查研究,其中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并说,你基本上被录用了,只需经过学干的招聘程序就可以了。
也是这个学期,我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淮南日报》文艺副刊,这也是92中文班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在同学中、在系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在我的带动下,92中文班先后有五六位同学公开发表过文章。
正是因为先后发表过六七篇文章,所以做学生时就经常帮教务处起草文件,修改招生简章的措辞。能够留校也得力于自己的文字功夫较扎实,当然陆有为、杜惠锦二位处长更多的是看中了我的人品及务实、细致的工作作风。毕业时留校,全靠陆有为、杜惠锦二位处长的鼎力相助,他们未带有任何私利,他们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贵人”。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用。”我留校后工作勤勤恳恳、踏踏实实,我在教务处工作将近6年的时间,没有将任何同学的成绩搞错,没有一个考场少一份试卷。记得
1999年秋冬之际,适逢全省高教评估,专家组在肯定学校成绩(专家组的原话是“硬件不硬,软件不软”)的同时,也中肯地指出了不足——系里力量薄弱。这次评估之后,学校党委为了增强系里力量,决定在各系设办公室主任。当时的政文系领导亲自到我家里,希望我能到系里担任这一职务。老实说,我当时到系里的目的是想做一位老师。在政文系的六年,我也一直为当一位称职的教师而努力着,在一节课课时费只有3元(行政人员代课打六折)的情况下,为了教好《古代汉语》这门课,那个学期我自掏腰包买了将近2000元的书籍。从事自己热爱的专业,做一个受学生称道的老师,这一直是我一个难以割舍的情怀。
倘以世俗的眼光看,我混的很差——干了九年的副科级,职称到现在也还是个讲师。但我不看重虚名,在担任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责任教师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我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好评;我指导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从选题、结构、逻辑、遣词造句、格式等方面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我以我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赢得了他们的尊重。
我的母校曾经辉煌,1995年春天,在安庆师范学院召开的全省高师培训会上,当时的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李向荣在会上宣布全省六所计算机试点高校,我校名列其中(四所本科院校,两所专科院校),当时在会场上的我感到无比的自豪。
在母校二十五华诞之际,作为母校的毕业生,我希望我的母校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我希望我的母校注重细节、注重内涵;我希望我的母校尊重规律、尊重人才!
(淮南联合大学25周年校庆专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