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国家社科基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有力推动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发布施行、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即将公布之际,中宣部召开新闻发布会,由中宣部副部长、新闻发言人王晓晖详细介绍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和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的有关情况,并就各界关心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国家社科基金的引领作用明显
国家社科基金成立以来,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发挥了哪些作用?王晓晖介绍说,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国家社科基金始终把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作为第一位的要求,并把这个要求体现在选题规划、评审立项、中期管理、成果验收等各个环节;二是国家社科基金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高度重视并大力促进成果应用转化;三是国家社科基金积极扶持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推进学术观点、学科体系、科研方法和科研组织管理创新;四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施的过程也是凝聚和培养人才的过程,哲学社会科学界许多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就是在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成长起来的,国家社科基金在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广大专家学者、发挥知识分子作用方面发挥了重要桥梁作用;五是国家社科基金注重通过建立和运用良好机制有效引导学风建设,在推动学术界形成优良学风方面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
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十一五”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进展和成绩?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和薄弱环节?王晓晖表示,“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二是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课题,推出了一批学术价值厚重、社会影响广泛的优秀成果;三是学科建设不断加强,传统学科日益完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学科体系;四是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五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人员近40万人,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科研骨干。
基金项目评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
在回答国家社科基金的使用以及在项目评审工作中如何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时,王晓晖介绍,国家将在总结经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修订《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十二五”时期,项目申报调控机制和淘汰机制将进一步健全。
国家社科基金在各个环节都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应措施。一是在课题申报环节,明确要求申请人必须如实填写申报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二是在通讯初评环节,我们采取“背对背”的异地匿名评审方式,专家所评材料都不是本省或本单位的。三是在会议评审环节,严格按章操作。四是在评审工作结束后,我们将立项名单全部上网公布,公开接受学界和社会监督。
引导专家学者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在回答国家社科基金是怎样鼓励和引导专家学者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时,王晓晖说,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注意强化导向,重点扶持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项目,特别注重发挥在研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服务决策功能。同时,建立“决策咨询联系点”,设立相关的委托项目。此外,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为重要抓手,构建社科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才智的重要平台。
社科基金鼓励青年学者学术创新
国家社科基金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特别是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王晓晖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实施的过程,也是发现、培养和造就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过程。
王晓晖表示,国家社科基金还专门制定了一些倾斜政策:一是在申报选题方面,鼓励青年学者进行学术上的自由探索和创新;二是在申报数量方面,今年社科基金在限额申报指标里,规定青年项目必须达到相应的比例;三是在立项指标方面,社科基金明确规定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指标如有剩余可转为青年项目指标;四是从资助强度看,今年首次把青年项目的资助强度增至与一般项目同等水平。
严把立项“入口”和结项“出口”
在回答国家社科基金在推动学风建设方面有哪些措施时,王晓晖说,学风问题直接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哲学社会科学界在社会上的良好声誉。我们采取了不断完善以现实问题为中心的研究机制,引导广大专家学者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操作层面上严把立项“入口”和结项“出口”,严把政治方向关和学术质量关,鼓励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鼓励潜心钻研、注重积累,鼓励重质量、出精品。对于项目研究中的学术不良行为坚决严肃处理。与此同时在项目研究中涌现出来的学风优良的优秀人才则受到表彰。
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
在回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如何“走出去”的问题时,王晓晖介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有助于国外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灿烂文化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近年来,我们采取多种措施鼓励专家学者积极与国外同行开展学术交流,并给予支持和资助。去年共受理申报73项,经严格评审,最终批准立项13项。下一步,我们将完善这类项目的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加大支持力度。
时间:2011年05月27日 09时56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记者 杨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