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化。所谓具体化,就是把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落实到研究和解决我国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中,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对策、体制和行动。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当代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以后,也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实现新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和切实解决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主义的盛行、贫富差距的扩大、价值观念的失范。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把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化的着力点。
正确认识和处理生产过程中的人和物的关系、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实现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转型
我国目前存在的传统的发展方式和落后的产业结构,都和生产主义密切相关。所谓生产主义,就是片面地夸大物在生产中的作用,而忽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的一种思想和观念。在现实中,生产主义表现为重物轻人的倾向,重生产而轻消费的倾向。过分依靠物力资本和物质资源对生产发展的作用,而忽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生产,而轻视消费,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需要,而是为生产而生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但是,由于忽视了人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生产主义的倾向,把“以经济建设中心”完全等同于“以增长速度为中心”,而且把经济的增长主要建立在依赖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依靠外部需求的拉动上。结果,我们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方面,过度依赖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使资源和能源不堪重负,环境和生态的压力加大;另一方面,过分地依靠外部需求,忽视了内部需求,导致了产能过剩,带来产业结构的压力。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生产主义。而要摆脱生产主义,就必须冲破“以物为本”的思想禁锢,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生产实践活动中,贯彻到生产和消费的全部过程中。毫不动摇地坚持人在生产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生产发展的驱动力;毫不动摇地坚持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把扩大需求、特别是国内需求对生产的重要拉动力,推进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资源环境的压力和产业结构的困境,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前进。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解决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实现利益关系的和谐
贫富差距的扩大,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对此,邓小平早有预感。1993年他就指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少。” “我们要防止两极分化,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当前,由于贫富差距的扩大,使我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加剧,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抑制社会有效需求、影响社会和谐的不利因素。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深层原因。我国贫富差距的扩大,固然和发展市场经济有关,但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发展市场经济绝不是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唯一原因,更不是主要的原因。今天贫富差距的扩大,除了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之外,主要的原因是不平等竞争,包括城乡二元结构、行业的垄断和权钱交易。这些不平等竞争,不仅严重干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富差距扩大和分配不公现象,说到底是个权利问题。只有确保人们的权利的平等,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和克服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因此,解决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保人们平等竞争的权利。只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繁荣,才能保障人们的劳动和就业的权利,才能提高劳动报酬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充分发挥政府对贫富差距的调节作用,确保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由于自身的平等竞争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的力量。只有通过政府对贫富差距的调节,才能维护人的基本权利,保障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由此可见,在维护人的权利这个问题上,市场和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它们各自作用的充分发挥,又是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才能保障人的平等权利,既要确保机会平等,又要实现结果平等,使贫富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利益关系的和谐。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价值冲突,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的失范,是我国目前存在的又一个突出问题。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旧的价值观正在瓦解,但并没有绝迹;新型价值观正在建设,但尚未完成。这是我国当前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构建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构建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既要体现社会主义的特点,又要吸收借鉴我国传统社会和西方社会价值观的优秀成果。问题在于,我们在吸收借鉴上述两个方面优秀成果的同时,正在面临它们各自消极的、负面价值观念的冲击。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很长的国家,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新中国建立以后,虽然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封建主义的思想残余根深蒂固,集中表现为权力本位和拜权主义观念。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开始了市场经济的探索,着眼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与之相联系的消极因素相伴而生,集中表现为金钱本位和拜金主义观念。拜权主义和拜金主义观念,分别是我国封建社会和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负面的、消极的价值观。今天,上述两种价值观念,在我国当代社会不仅存在,而且还有肆意联姻的趋向,即拜金主义和拜权主义的联姻。这是两种消极价值观的联姻,是双重局限性的联姻。这种联姻的必然结果,就是权力的资本化和资本的权力化。这是我国当代社会价值观失范的突出表现。解决价值观念失范的问题,构建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必须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反对拜金主义观念,而且要反对拜权主义观念。这是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建构过程中,必须担当起的双重历史使命,必须完成好的两大历史任务。只有完成了上述任务,才能使与我国社会实践相适应的、引领我国社会发展的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构建起来。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边立新 时间:2010年0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