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建推动学校快速健康发展

发布日期:2008-03-12 09:15:33.0 更新日期:2020-12-21来源: 浏览次数: 作者:马列德育室

■兰州理工大学校长 李慧

  兰州理工大学是甘肃省创办最早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肇始于1919年创办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由于地处欠发达地区,学校办学基础条件一直比较薄弱。但数代理工大人扎根西部、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把学校办成了一所特色鲜明、综合实力位居甘肃高校前列,在机械行业和西部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和较高知名度的理工科大学。2006年11月,教育部专家组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了全面考核评估,评估对学校事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红柳精神:学校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兰州理工大学地处偏僻落后的西北地区,从创办之初,就一直处在人才、经费、信息等办学资源的贫血状态,再加上下马停办,对学校的建设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坎坷的办学历程也铸就了学校顽强的生命力。

  学校创办之初,以牛载坤、水梓等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胸怀实业救国的理想,依靠租赁校舍和设备、外聘教师等方式艰难办学,为甘肃省培养了数千名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将现代工业的种子撒在了辽阔的陇原大地,同时也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植入了这所为甘肃奠定现代工业基础的工科学校。

  1965年机械部接管学校后,以水利机械专家曹鹍、物理学家段子美、焊接专家沈世尧等为突出代表的一批著名学者,和来自于哈工大、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名校的大批优秀教师,胸怀建设大西北的雄心壮志,从全国各地齐聚学校。他们为学校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步入了发展的正常轨道。以有亚洲焊王之称的陈剑虹教授为突出代表的大批中青年学者,在大力弘扬老一代学者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的同时,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带领学校走上了教学科研并重的发展之路。

  我们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良好办学传统,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办学精神概括为红柳精神,其寓意在于:一代代理工大人就像西北风沙线上的红柳一样,不惧风沙,不畏严寒,不怕干旱,坚强地挺立在贫瘠的黄土高原上。

 

  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

  学校抓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措施,就是结合学校实际,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首先,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制度改革,推行完全学分制。其主要特征是学生的四个自主,即:自主选择课程模块,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段,自主选择修业年限。

  其次,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培养方式方法上,坚持按大类培养,按专业分流,即按大类招生,入校后先按照大类进行学科基础教育,三年级后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分流。同时,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推出双专业、双学位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行工科人才基地班和中外合作1+2+1培养模式。

  第三,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在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学校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制订了课程学时台阶化、专业方向柔性化、实践环节系统化的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目前,我校各专业课程体系均采用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模式。

  第四,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学校突出以311工程训练体系(即:基础、工程、综合三个阶段工程训练、一次专业综合实验、一次毕业设计综合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工程综合训练。

 

  教学评估:学校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为期4年的评建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定位更加明确。在评建过程中,学校依据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客观条件,结合学校的资源条件、特色与优势,确定以立足甘肃、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作为办学的宗旨,使学校的办学定位更加准确。

  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通过评估,全校上下进一步明确了本科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的思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长效机制得到进一步确立。评估也有力地推动了良好育人环境的形成。评估还使学校的教学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增强了广大教师的归属感。

  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办学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近年来投入1亿多元购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提升了基础实验中心和专业实验室装备水平。特别是新校区的建成和投入使用,使学校彻底告别了基础条件制约发展的困难局面。

  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学校始终把提高师资水平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推行三个计划(科研启动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术梯队及特色研究方向重点资助计划),建立三项基金(学术交流基金、专利基金、专著基金)等措施,使师资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

  校内管理制度更加科学,以评促管成效显著。学校以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为目标,利用评建的契机,对全校管理制度进行了系统整理和修订,编辑出版了《兰州理工大学管理制度汇编》,标志着学校校内管理体制走上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的轨道。

 

                                    《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10日第6版